时间与温度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73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7-13 04: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巫鸿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中国材质艺术”丛书以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本书涵盖从古到今的广阔幅度,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内容包含了有包浆的古物、绘有图像的“长幡”、漆器、树木的“瘿”,还有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对不同类型的材质的探索。这些材料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些特殊“文化材质”的核心因素。

【丛书简介】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 。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因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由于任何艺术品都由具体材料制成,“材质”这一观念超越了时代和地区的限制,本丛书因此也有意在每辑中囊括有关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艺术的文章,通过对材料和材质的共同关注把中国艺术史中的不同时段联结在一起。


作者简介

巫鸿 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等。

作者

朱良志 Zhu Liangzhi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画院传统绘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在美学、中国哲学、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方面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出版的《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为学界所重。

黄闰雅 Yoonah Hwang

西维尔学院的艺术史助理教授,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的佛教艺术和物质文化,从全球视角探索纺织品生产、仪式、物质性以及艺术实践和交流之间的联系。

施纯琳 Catherine Stuer

丹尼森大学副教授,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台湾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古代至20 世纪早期的中国视觉和物质文化,亚洲、中国和日本艺术史和视觉文化。

贾??薇 Jia Wei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馆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清代宫廷陈设及家具史,近两年侧重于对宫廷女性空间的梳理与探讨。


编辑推荐

?? 开启美术史研究的新视野: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您深入了解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

?? 探索中国艺术的材质奥秘:深入剖析中国艺术中材质的独特魅力,从带有包浆的古物到绘有图像的“长幡”,从漆器到树木的“瘿”,就衣物到混凝土,为您揭开中国材质艺术的神秘面纱。

?? 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关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材质的演变,展现中国艺术的连续性、多样性与发展。

??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探索:探讨材料选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意义,引导读者从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全面理解艺术创作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


下载地址

目录

001 前言 / 巫鸿

009 时间之物:关于“包浆”的思考 / 朱良志

043 愿望的形象化:敦煌莫高窟的长幡及其材质性 / 黄闰雅

077 有温度:中国 19 世纪漆的材质与化变 / 施纯琳

107 瘿:从树上附赘到器上美纹 / 贾 薇

169 生命的痕迹:尹秀珍手中的旧衣服和混凝土 / 巫 鸿

209 图版目录


短评

    产品特色